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魅力乡村

蔡家堡“绘出”最美丰收图

发布时间:2022-10-25 11:01:40 | 来源:海东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

□本报记者巴迎桂通讯员鲁文皓摄影报道

又是一年国庆节,又是一载丰收季。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天高云淡,“薯”获丰收,伴随着一阵阵机器轰鸣声,在收马铃薯的机器碾轧过后,田垄里便露出一个个饱满而新鲜的马铃薯。三五个农民跟在机器后面,腰间别着编织袋,麻利地将一个个马铃薯装进编织袋,搬运、装车。麦田里麦捆成排,田垄里马铃薯成堆,忙碌收粮的庄稼人在乡间劳作的身影,绘出了最美的丰收图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国庆假期,这样欢快的场景是我们庄稼人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站在连片的马铃薯地里,蔡家堡乡刘李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治魁感慨道,在几年前,村里的青壮年外出求学、务工,且山路崎岖,这片土地因多年未种杂草丛生,渐渐变成撂荒地,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今年以来,互助县蔡家堡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相关要求,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很快掀起了撂荒地整治、复耕生产工作热潮。乡党委、政府创新探索出了撂荒地整治“一三五七”工作法,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跟进抓、包片领导盯紧抓、“两委”干部具体抓、村社网格员狠劲抓的五级联动格局,靠实“支部领航复耕一批、动员群众复种一批、大户流转复耕一批、农业项目托管一批、整修道路治理一批、农用物资扶持一批、种养结合整治一批”七个一批工作,实现全乡185个图斑1280.36亩土地全部完成整治,整治率达到了100%。

就这样,曾经的撂荒地焕发新颜、重现活力。

该村种植大户刘连彬走在自家的马铃薯地里,看着外观饱满、个头匀称的马铃薯像一个个宝石一样从地里翻滚出来,瞬间喜上眉梢。“今年乡上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大户+散户’‘连片+分散’整治模式,国庆假期,可以前来采挖,我的300亩撂荒地今年将近有5万元的收入。”像刘连彬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

“以前要绕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这片地,路还差劲得很。”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东国合指着曾经的撂荒地说道。“今年村‘两委’紧跟乡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瞄准撂荒地,修缮了将近3公里的田间道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望着千亩示范田里一堆堆、一排排个大光滑、色泽鲜亮的马铃薯争先恐后“破土成金”,东国合的心里瞬间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从洋芋花开到喜获丰收,从田间地头到农家餐桌,马铃薯的附加值也被进一步挖掘。今年以来,蔡家堡乡围绕“深挖潜力、延伸链条、培育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特色马铃薯种植业,在刘李山村“七号小院”农家乐创新研发出了“河湟洋芋”宴,打破了青海品鉴“羊系列、猪系列”的固有思维。

“不同品种的洋芋,都有独特的个性,或硬脆、或粉糯,熟悉它们的个性,结合我对美食的理解,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才创作出这一桌子洋芋宴。”“七号小院”农家乐的大厨李长林讲道。

蔡家堡乡党委书记吉玉锋告诉记者,该乡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日照时数达2000小时,昼夜温差大,历来就有种植马铃薯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乡党委、政府严格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争取在马铃薯上做深思考、做大文章。“今年马铃薯种植面积预计在1.5万亩以上,看到老百姓丰收后喜悦的笑脸,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吉玉峰说。

一块块撂荒地重获“新生”,一片片金土地焕发活力,一个个马铃薯“变身”为美食。下一步,蔡家堡乡将立足马铃薯特色种植业,形成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按照“春夏有花、秋冬有果、四季有景、群众受益”的发展模式,积极扶持打造“北山洋芋”品牌,大力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河湟洋芋”宴产业发展,以“支部领航、村民入股、合作经营”的模式,逐步形成马铃薯种植、窖藏、加工、销售一站式服务,真正让“山药蛋”变成农民致富路上的“金蛋蛋”。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8000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8063

广告合作:0086-10-888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