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合作社风采

合作发展筑牢产业之基人才活水增添发展动力——记茌平县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布时间:2023-09-22 14:05:24 |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静

耿遵珠是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耿店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茌平县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表示,他将继续带领村民干好工作,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如今,5年过去了,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落地耿店村,“棚二代”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落地茌平县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纽带的蔬菜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老年公寓、文体大院、婚宴大厅相继建成,耿店村成为乡村振兴新典范……

一、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蔬菜产业焕发新活力

耿店村距离贾寨镇政府驻地2.5公里、茌平县城35公里、聊城市区40公里,交通相对便利;全村人口180户810人,耕地面积1400余亩。2002年以前,耿店村有100多个老旧大棚,村民以种植芸豆为主,但品种单一、产量不高,大棚收入连年下降,2002年还出现了大面积死秧现象,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2002年,耿店村换届选举,从事粮食、棉花收购生意的耿遵珠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兼村支书,村民们的信任让耿遵珠倍感高兴,同时也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他开始寻找能让村民持续增收的路子。经过对村里情况的考察和多方思虑,耿遵珠最终和村“两委”成员决定继续带领村民种大棚,一方面是因为村民种大棚有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耿店村能够利用的资源只有土地及聊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在土地上做文章最有出路。因此,他带着部分党员干部和村民到寿光参观学习,并邀请了一位技术员到村里实地指导,在示范大棚内种植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当年效益就有了提高。随后,他鼓励村民更新换代大棚,但由于投入大且后期效益不明朗,多数人仍持观望态度。

为改变村民观念,耿遵珠带着村干部、部分村民共30多人再次到寿光拓宽眼界,学习种植技术,更新发展理念。2003年,由村干部牵头,村里开始将小土棚升级为冬暖式大棚,在种植品种上不断改良,还邀请技术员、专家教授到村里开设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和管理讲座。在这一批冬暖式大棚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开始渐渐转变思路,对原有的土旧老棚更新换代。

(一)以村集体为平台,统一规范流转土地

为解决村民建大棚但土地分散的问题,耿店村“两委”主动作为,由村里统一收发土地流转金,即村民根据建大棚占用的土地面积支付相应的土地流转费到村,再由村里统一将收到的租金,根据每户应有的土地面积进行发放(1亩地=1000斤小麦)。每年5月份左右,恰逢大棚蔬菜供应季基本结束,耿店村就一片欢声笑语,交钱的和领钱的村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二)以批发市场为引擎,激发村民种植活力

随着大棚数量、蔬菜产量的不断增长,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耿店村民,经常需要起早贪黑到周边40多公里的菜市场进行销售,即便有部分经纪人到村里收购也满足不了需求。2003年,耿店村“两委”牵头成立绿源蔬菜批发市场。

为解决资金问题,批发市场采取自愿入股方式筹集资金,村“两委”成员带头以资金入股,村委会以土地作价入股3万元,最终筹集14万元,入股成员37户,建成占地约15亩的蔬菜批发市场,耿店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销售蔬菜,摆脱了来回奔波的劳累,而且从大棚到市场,蔬菜新鲜度高、价格也更占优势。目前,蔬菜批发市场由耿遵珠牵头的3位班子成员轮流值班,聘请了2位会计负责结算,2位工作人员负责磅秤,每斤蔬菜收取收购商0.03元的管理费,平均每天交易蔬菜10万斤左右。

(三)以合作社为纽带,服务成员凝心聚力

村民种的菜有了好销路,但还面临另一些问题:从寿光引进的种苗不适宜本地小气候,种植技术亟需专业人士指导,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质量不一等。要完善这些“配套服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耿店村“呼唤”专门的经济组织为种植户提供服务。恰逢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2008年8月,在绿源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耿遵珠又牵头成立了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更名为绿冠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316户,建成第四代高标准卷帘机大棚600余栋。

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运行模式。在组织机构方面,选举理事会成员9名、监事会成员5名,耿遵珠担任理事长;在民主管理方面,实行“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每年召开2次成员大会,遇到重大事项均召开成员大会讨论通过;在股权结构方面,每开展一项新的业务均采取资金入股形式,每位成员可在多项业务中入股,100元为1股,由成员自愿入股。

(四)建强党组织,产业链条走深走实

为提高蔬菜竞争力,合作社先后制定了绿色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及产品质量追溯等制度;从寿光引进了多个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通过高薪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授课培训,开设蔬菜视频医院等方式,强化专业技能;注册商标“茌星”,获得了黄瓜、番茄、辣椒三个产品的绿色认证。

为延长蔬菜产业链条,合作社坚持党建引领,在下设的批发市场、育苗厂、包装加工厂等领域或链条上成立党组织,吸纳年轻“棚二代”加入,参与合作社的运营和管理,实现将党群组织嵌在产业链上,形成了集智能育苗、种植服务、蔬菜批发、精包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条。

2021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同年,合作社着力提升蔬菜大棚智能化水平,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智能温控、无土栽培等技术,辣椒、黄瓜、西红柿、芸豆、茄子等品种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2022年,全村大棚数量已超700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万元,村集体公共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

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合作社的建立,带动了耿店村80%以上的村民从事大棚蔬菜产业。通过合作社,成员可以获得以下四方面的收入:

一是经营大棚获得经营性收入。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大棚棚膜等农资,一个棚可为成员节约200元左右;成员从育苗场购买种苗,质量有保证且省去了来回跑路的麻烦;批发市场设有检测室,可为成员提供蔬菜抽检服务;大棚翻新、种苗农资购买等周转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成员可持股金证向合作社申请资金互助;足不出村就可销售蔬菜,不愁没销路,一个大棚一年可获得净利润3万~5万元。耿店村平均每户有4个棚,带动了周边5000多亩蔬菜种植。

二是到合作社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家里有大棚的农户,每年七八月份的空闲期,就到育苗场等打工,薪酬10元/小时左右;对于劳动能力弱、没有大棚的农户,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收入也在2000元左右,而且一户经营4栋以上的大棚就需要雇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不少周边村妇女到合作社打工。

三是获得股金分红、土地流转费等财产性收入。以2017年为例,蔬菜批发市场二次返利达股金的70%,育苗场二次返利是股金的10%,加工冷藏车间返利为股金的5%,土地转出方还可获得流转费。

四是提升了成员参与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随着合作社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户对合作社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从建批发市场无人入股的尴尬境地,到建育苗场的200多人入股,再到2017年底合作社计划种植苹果时成员的积极参与,都体现了农户眼界的逐步开阔、民主参与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农户耿富忠为例,耿富忠承包了1个大棚,年可净收入3万元;作为村会计,年可收入7000元左右;作为批发市场监督人员,值班1天可获得30元补助;在蔬菜批发市场入股1万元,2017年获得7000元股金分红;流转出8亩地,转入5亩地,可获得3000余元的土地流转费。2016年,他的儿子耿志猛也返乡从事大棚种植和农资经营,成为“棚二代”,是耿店村返乡经营大棚的“90后”青年之一。

如今,耿店村的“棚二代”从2018年的56名增长到2022年的116名,“80后”“90后”成为种菜主力。2021年,耿店村高标准建成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成为培养农村干部、乡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阵地,现已累计培训万余人次,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同期,“棚二代”创业园也在耿店村启动,将建成标准化蔬菜加工车间,年可加工净菜3万余吨,有效延长蔬菜产业链条、提供收益的同时,将更多的青年人留在乡村,共同建设乡村。

三、走好共同富裕路,铸就乡村振兴梦

如今的耿店村,卫生院、敬老院、银行、幼儿园、小学配套齐全……夏日的傍晚,散步、遛娃、健身的人随处可见,俨然一幅和谐的消夏图。

从贫穷落后村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耿店村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021年5月,包括耿店村在内的11个村联合成立耿店新村,紧紧围绕老百姓注重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民生问题,着力推进区域布局的规模化,通过土地托管等方式打破土地的村、组、户界限,集中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高标准农田或大棚蔬菜、林木产业,实现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发展。耿遵珠被推选为耿店新村党委书记,担当起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的重任。

目前,耿店新村建起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500多亩果园,大棚面积从1600亩发展到3000多亩。耿店新村还帮助周边5个乡镇26个经济薄弱村建起183个“共富大棚”。耿店新村、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绿隆农业科技园、“棚二代”创业园、沿河观光带、蔬菜小镇观光休闲区,成为打造研学游基地、发展“乡村振兴+农耕文化旅游”的绝佳之选,“田园综合体”“中央厨房”呼之欲出。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耿店村依托合作社发展“棚菜”产业,吸引“棚二代”返乡种菜,壮大村集体“家业”的奋进历程,将乡村振兴美好的愿景逐步转变为现实,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推广、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2023年8期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