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言社语

全国人大代表冉慧:要从根本上扭转 农业职业院校“农不姓农”

发布时间:2023-09-22 14:10: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华彬 | 责任编辑:常晓姣

全国人大代表冉慧,本为企业家,返乡带领村民发展,当选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天山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3月8日,冉慧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从根本上扭转农业职业院校“农不姓农”

冉慧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则离不开一大批脚踏实地、扎根农村的人才队伍。而为农业农村培养人才队伍,农业职业院校责无旁贷。但如今的现状是,涉农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逐年萎缩,农业机械化、作物栽培、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农村用水、农村电气技术等涉农专业越来越难办,而非农专业却逐年递增,有的农业职业院校已经处于“名不副实”的状况。

冉慧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农业职业院校“农不姓农”的现状,就必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对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定向培养。涉农专业学生原则上实行“哪儿来哪儿去”,毕业后回原户籍地所在的乡镇、村一级工作,作为基层公务员,解决其编制、待遇等问题。

二是加大涉农院校涉农专业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涉农实训基地建设,以加强农业科技实用人才的培养。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大众观念。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加强舆论引导,改变人们认为搞农业没出息、没前途的意识,广泛宣传农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优势,营造农业是朝阳产业、光辉产业的氛围,让人们认识到从事农业既有前途也有“钱途”。

支持推进武陵山区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冉慧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老少边穷地区仍是重点。比如,武陵山区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连片脱贫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小康社会,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仍面临两大制约:

一是道路交通是最大的“堵点”。武陵山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区域,分布在重庆、湖南、湖北、贵州交界地,多为山岭、丘陵、喀斯特地貌。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或是高寒阴冷,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交通不便更是制约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已有通村公路,但道路都比较狭窄,等级不高,农产品输出十分困难。

二是产业发展是“难点”。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武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少,主要来源是种养业和外出打工。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加上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传统农产品生产效益低等原因,导致武陵山区农民通过家庭经营种养业提高收入水平的难度较大。劳务收入虽然一直是农民的主要增收途径,但武陵山区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农民外出务工又受自身素质限制,缺少技能培训,劳务信息、就业渠道不畅。

为支持推进武陵山区乡村全面振兴,冉慧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农村道路体系。将县、乡、村、组道路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便民路,构建城乡大通道,消除乡村“肠梗阻”。让农产品出山寨更畅通,发展电商更高效,农产品变商品更有条件。

二是尽快打通交通大通道。规划建设连通武陵山区与各大经济中心的高铁、高速公路,融入周边经济圈,带动旅游等产业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出台系列奖补政策,持之以恒支持山区发展特色产业,主攻山上经济、林下经济、水中经济、气候经济,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断提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四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村本土人才回引培养计划、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领头雁”计划。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五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把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水平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起来,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保持对脱贫地区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文化扶志、扶智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脱贫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武陵山区倾斜。

六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党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农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现象。为提高农村年轻人入党积极性,拓宽农村党员发展源头,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建议切实加大“三个倾斜”,即党员发展指标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倾斜,招录基层公务员、事业人员、国企人员等财政供养人员向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倾斜,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评优选先、扶持创业等向农村党员、农村基层干部倾斜。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4995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4995

广告合作:0086-10-8882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