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振兴样板

安徽郎溪:南漪湖畔冬收忙

发布时间:2023-12-06 09:25: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汪瑞华 | 责任编辑:吴伟

近日,在安徽省郎溪县,初冬暖阳下的南漪湖,波光粼粼,一眼看不到头。

和平静的湖面相比,临岸水域在马达的轰鸣声中,热闹不已。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村民吴天权正和搭档驾驶着船只,来回穿梭,忙着采收芡实。薛曾友则扣顶鸭舌帽,骑着电三轮,往返于塘埂上,“11月26日采收头茬,就这几天的产量来看,亩均能达460斤,比预想的要高。”薛曾友说。

返乡之前,薛曾友一直在外地务工,常年和油漆打交道。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到芡实,本就有生意头脑的他,便萌生了转行种芡实的念头。2016年,薛曾友结束背井离乡的生活,回到老家郎溪县飞鲤镇新法村,一口气流转了400亩水域,小试牛刀开始尝试芡实种植。

一季忙下来,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头年就赚了8万多元,“和种庄稼不一样,几乎不用管事,施两次肥,然后看长势打一次药,接下来就可以坐等丰收了。”正因为种植技术不难,所以薛曾友上手很快。

尝到有赚头,起初心里的嘀咕,也就放了下来。紧接着2018年,薛曾友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一下子成了村里头的芡实种植大户。

“别看面积大,收起来快着哩!”站在岸边,薛曾友扯着嗓子说,“一条采收船一天能收10多亩,9条船同时作业,3000亩芡实20来天就能收完。”顺着薛曾友手指的方向,隆隆马达声中,吴天权蹲坐在船尾把舵掌方向,轻车熟路,搭档则负责采收作业,把芡实装袋。浑浊的水面上,只见芡实经过吸盘自动脱粒、筛选、过滤,半小时不到的时间,就能采收满满一袋新鲜芡实。

“一条船只需两个人,一天就能收5000斤。”薛曾友告诉笔者,和过去传统人工采收不一样,效率翻了好几倍,关键是省时又省力。

作为一种水生植物,芡实又名鸡头米,既可食用,也能入药,因形似莲子、色如珍珠,被冠以“水中人参”的美誉。由于南漪湖水质环境好,产出的芡实个大、壳薄、味美,干果加工成米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返乡种芡实,对于薛曾友来说,虽然有赚头,但也打过退堂鼓。

“2020年一场大水,3000亩芡实颗粒无收,当时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薛曾友坦言,洪水退去后,补种过了季,好在卖了一季鱼,这才把损失降到最低。

从400亩到3000亩,薛曾友种植芡实,变化的不只是面积,还有模式。借着“科技强农”的东风,这两年,薛曾友没少舍得投入,追肥无人机“上天”、采收机械船“下水”,在他看来,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飞鲤镇紧挨南漪湖,镇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有着天然的芡实种植优势,目前全镇芡实种植面积突破万亩。

小小芡实果,种出大名堂。飞鲤镇农业农村岗负责人魏源生介绍,芡实已经成为镇上的特色产业,不仅能带户增收,还能盘活资源,下一步将以芡实种植为契机,开展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为乡村产业赋能,为乡村振兴添彩。(汪瑞华)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8000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8063

广告合作:0086-10-88825631